鍾雲霓醫師 鍾雲霓醫師
便祕的藥物治療

便祕的分型:一般分為三種類型: 遲緩型、直腸型、痙攣型。

遲緩型便祕
很容易發生在長者身上,這類便秘患者的大便不一定硬,但即使是軟便還是擠半天擠不出來。
主要因為蔬菜水果等高纖食物攝取量不足,導致腸內環境不佳,容易產氣的壞菌多、好菌少,且沒有纖維質促進腸蠕動,會造成腸子內向是不循環、不流動的一灘死水、放屁氣味濃厚。

解法:認真攝取大量蔬菜水果就能改善。

直腸型便祕
主要是因為習慣「忍大便」的不良習慣;若你常常刻意忽略便意訊號、忍過它想排便的感覺,忍久了它就不敏感了。

解法:攝取大量蔬果、配合規律的處方軟便劑,適度調整作息。最重要的是,有便意時就好好去上廁所。
如果你總是在7點起床,7:30-8:00吃早餐、趕公車、進公司9點左右想排便,但剛好碰上開會不能排便而忍過去,那久了自然便秘;這時,可以試著6:00起床,一起床就喝一大杯水(或配合軟便劑)催便,然後在7:30有便意時,抓緊便意去廁所,常是一、兩個月規律後,漸漸能把規律便意找回來。

痙攣型便秘
腹瀉便秘常交替,一緊張就腸胃不適、更加不規律,類似腸躁症的狀態。

解法: 規律運動穩定自律神經、蔬果豢養腸道內的好菌,配合血清素治療。
這類便秘腹瀉交替患者,有時會合併腹脹、腹絞痛、噯氣、打嗝等不適;在大腸鏡檢確定沒有腸內病變後,可以進一步考慮配合精神科醫師開立血清素治療。

另外,臨床上,治療便秘的原則一般是: 以天然蔬果高纖飲食最好,有時可佐以健康食品類的纖維粉或纖維定,必要時服用醫師開立的軟便劑或緩瀉劑,若再不行,適度選用清水灌腸或甘油球;所以灌腸絕對是最後一步,請有灌腸習慣的朋友一定要導正觀念唷!


這裡為大家列出各種常見的便祕治療藥物:

軟便劑(emollient laxative)與潤滑劑(lubricants)
服藥後作用時間:6-8小時
原理:讓大便吸水膨脹而變得柔軟。
藥物:礦物油mineral oil, dioctyl sodium sulfosuccinate, docusate sodium

大便膨鬆劑(Bulk-forming laxative)
屬於較溫和的便秘藥物,應與大量溫水一起服用。
服藥後作用時間:12-72小時
原理:讓大便膨脹、體積變大,之後刺激腸胃道蠕動,進而產生排便感。

提醒:大便膨脹劑,吸水後可以增加腸道裡糞便的體積,讓糞便變得鬆軟。服用時請務必同時補充大量水分。
藥物:Metamucil 水溶性纖維粉(psyllium husk),樂瑪可Normacol plus(Sterculia 62% +Frangula 8%), Citrucel(methylcellulose ), polycarbophil
 
這類膨鬆劑,在喝水浸泡後,會在腸道裡形成膠狀的物質,幫助排便

刺激性瀉劑(Stimulant laxative)
服藥後作用時間:8-12小時 (Dulcolax塞劑為15-30分鐘)
原理:直接刺激腸道神經,促進蠕動。
藥物:Dulcolax (樂可舒腸溶糖衣錠)、bisacodyl,sennoside(仙塞落糖衣錠)

鹽類滲透壓瀉劑(Saline Hyperosmotic laxative)
服藥後作用時間:1-3小時
原理:在大腸內形成高滲透壓,把水份導入大腸造成糞便濕潤化,並同時刺激腸胃道蠕動,進而產生排便感。
藥物:sodium phosphate , potassium sodium tartrate, magnesium citrate, magnesium hydroxide , magnesium

雙乳醣類(poorly absorbed sugar)
服藥後作用時間:24-48小時
原理:雙醣類不易被吸收,在大腸內被細菌分解,之後造成酸性分解物造成大腸刺激,引起腸胃道蠕動。
藥物:sorbitol,lactulose(乳糖)

甘油類(glycerin)灌腸
服藥後作用時間:15分鐘
原理:以塞劑或灌腸法給予,在大腸內形成高滲透壓,使水分進入大腸造成潤滑。
藥物:甘油球

這裡要再次提醒大家,有人的腸子動得快,一天排便可達三次;有人的就慢,三天才排一次,快慢不是重點,掌握自己的節奏就好,但如果你讓瀉劑或灌腸劑越俎代庖,每天替腸道做排便的功課,久了,它就不怎麼蠕動了。這也是為什麼瀉劑、灌腸劑會越用越沒效的原因。

如果聽到這裡,已經多年使用灌腸藥或瀉劑的你想戒藥,要怎麼戒呢?
一時要拋棄這些輔助藥物是困難的,就像你每天幫孩子寫作業寫慣了,請用漸進式、降階式脫離法,對你的腸子放手。

一般,我們最希望病人使用幫助排便的方式為:
1.大量蔬果及充足水份(最佳)->2.人造營養食品類補充品,如:酵素、纖維濃縮製劑(次之)->3.處方軟便劑或緩瀉劑(最好不定時更換種類)->4.浣腸或灌腸(下下策)

如果您現在處於3、4階段,請從4->3->2->1的順序,漸漸逆行回正軌。

也千萬謹記,無論哪種便祕藥物都不該長期使用,大量蔬果及充足水份,是脫離不良習慣的根本,吃對了,才能有好腸道;有好腸道,排便才順暢。

而使用軟便劑的原則,可以先試溫和型的口服藥物,配合每天攝取2000cc以上的水份、攝取大量纖維質、多運動;若使用後還是便秘,請勿自行增量,應尋求專業醫師的建議,使用間接的輔助藥品。

另外,也要再次給大家腸道蠕動的正確概念。
腸道從口到肛門的總長度大約是身高的六倍,也就是9公尺左右;一般來說,胃、小腸上腸胃道7公尺,大腸2公尺。

一般食物在這麼長的長度裡向下旅行,大約要1-2天的時間,所以有些病人說: 「我吃了東西就排便,吃甚麼拉甚麼。」這種講法是不正確的。正確觀念是,你從最上方口吃下去的東西,刺激了腸道、造成了蠕動,把最下方接近肛門直腸的糞便往外推。

排出的糞便是兩天前形成的,不是你當下吃下去的食物。
所以,吃下去的東西會在腸道裡停留那麼久、引起許多反應,就不得格外不注意自己到底吃下了甚麼東西。關於飲食的重點,請一定複習這一篇:避免痔瘡的飲食

同場加映:放屁變多變臭的原因

放屁和排便,並列為腸道運動中重要的部份,一般人每天放屁的次數約為5-25次不等,平均15次。通常容易造成放屁次數變多、氣味變濃的原因,不外乎以下幾種:

吞下去的空氣多
講話快吃東西快的緊張人,可能在進食時吞入較多空氣,這可以試著吃慢一點、細嚼慢嚥少一邊喇賽,再觀察看看;碳酸飲料、氣泡水,也會增加腸道氣體,有排氣增加煩惱時可以稍加留意。

腸胃的蠕動變快
女性朋友生理期前,因為前列腺素升高,有時容易腸蠕動加速,帶來腹瀉或放屁次數多的狀態。較刺激腸道的食物也會增加放屁頻率,如:咖啡、濃茶、麻辣鍋。

腸道中的腐敗堆積物多+不佳菌種多
腸道以24-48小時協助消化食物。若是腸道裡大部分的食物都是蔬果纖維、新鮮好蛋白,不但益生菌種豐富,且排空順利不易堆積。這時就算腸蠕動快一些,放屁也不太臭。反過來,腸道好菌稀缺、飲食不健康,自然引起排氣通過時的餿臭味。

另外,如果屁變得其臭無比,改善了飲食也沒用,也得考量是不是真的有腸道的肉爛在腸腔裡。大腸息肉和腫瘤爛掉時,也可能是腐臭屁的來源。但這不是要您屁一臭就嚇自己,重點還是要定期檢查、注意飲食健康。

讓人容易放屁的產氣食物
簡單分為兩類:
乳類:乳糖不耐體質的朋友,吃了一定量的起司、牛奶製品,就可能引起屁變多。

含硫食物:除了大部分的大魚大肉都含硫外,花椰菜、大蒜、洋蔥、韭菜、豆類、紅葡萄酒;還有含寡醣的地瓜,這些食物雖然都健康,但如果今天場合需要想放屁少時,可以考慮迴避一下。